東西問丨韓昭慶、李爽:紀念孫中山,為何命名“中山路”?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紀念孫中山,為何命名“中山路”?
——專訪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韓昭慶、副教授李爽
中新社記者 王宗漢 文龍杰

2025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作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的獨特方式,“中山路”這一地名命名現(xiàn)象得到各界關注。中山路命名的歷史沿革如何?中山路為何成為中國人民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獨特方式?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韓昭慶、副教授李爽。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對城市道路的命名,中外有何原則或特點?
韓昭慶:無論中外,其道路名稱皆具有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體現(xiàn)在道路是一個網(wǎng)絡系統(tǒng),故其命名一般都有全盤規(guī)劃,城市道路的命名尤為如此。此外,地名具有時代性,其命名與變更,常受到不同時代人為因素的影響,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地名,保留下來則會形成“地名層”現(xiàn)象。地名還具有地方特色,往往能反映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特征和文化特點。以上都是中外地名共有的特點。
具體而言,城市道路的命名原則主要有六類:
數(shù)字命名,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為人們記憶、定位的命名方式。如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島上的道路名稱,其南北向的道路自東向西分別被命名為第一大道(1st Avenue)至第十二大道(12th Avenue)。
方位命名,如北京市的東直門北大街、東直門南大街等。
地名命名,如上海市南北向以省名命名的四川路、河南路,東西向以市名命名的北京路、南京路、九江路等;又如英國倫敦著名的購物街之一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和約克路(York Road)等。
其他三類分別是體現(xiàn)當?shù)靥厣纳酱访?、反映人們愿望或訴求的路名,以及使用人名命名的道路名。

中新社記者:中山路命名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命名有何主要依據(jù)?
韓昭慶:孫中山原名孫文。據(jù)研究,“中山”本是他流亡日本時使用的化名“中山樵”中的姓。孫中山為民智的啟蒙、帝制的終結(jié)、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發(fā)展殫精竭慮,百折不撓奮斗一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位于今北京市張自忠路23號的鐵獅子胡同行轅病逝,同年蕪湖市即把孫中山于1912年曾做過講演的大馬路更名為中山路,以示紀念,由此開啟了全國各地命名或更名中山路的紀念活動。1928年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奉安中山陵,南京打造了一條現(xiàn)代化城市干道,并將之命名為“中山大道”。
李爽:中山路這一道路建設、路名命名過程,與孫中山先生重視道路、鐵路等交通建設的思想也十分契合。孫中山先生于1912年6月在上海與《民立報》記者談話時,提出“交通為實業(yè)之母”的理念,闡明了交通建設之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之后還撰寫了《建國方略》之《實業(yè)計劃》,對全國的交通建設進行了設計。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而中山路這些道路實體,作為空間載體,凝聚著人們對先生的紀念及其思想的繼承,成為城市文明中寫實與寶貴的記憶。

中新社記者:中山路的分布呈現(xiàn)怎樣的特點?
李爽:總體上看,中山路在中國分布非常廣,在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qū)數(shù)量突出。
臺灣擁有眾多中山路,分布數(shù)量及密度很高,原因就在于孫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共同尊敬的革命先驅(qū)。為了抒發(fā)愛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臺灣光復后,很多城鎮(zhèn)的主干道陸續(xù)從帶有強烈殖民色彩的道路名稱被重新命名為中山路。
韓昭慶:自1925年誕生第一條中山路以來,中國各地涌現(xiàn)出了很多中山路。以人名命名道路曾是中外城市道路命名的主要方式之一。1979年中國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guī)定》第六條明確規(guī)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命名地名。”這里的地名包括城市道路地名。此后1986年中國制定的《地名管理條例》以及2021年修訂通過、2022年施行的《地名管理條例》中都重申了這條規(guī)定。由此可見,隨著地名條例的實施,人名命名在中國或?qū)u漸成為一種歷史。

中新社記者:命名中山路,為何成為中國人民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獨特方式?
韓昭慶:中山路成為中國人民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共同方式,根本原因在于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在于中國人民對中山先生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的深切懷念。
地名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地名的來歷往往反映了一個地區(qū)的歷史淵源及發(fā)展脈絡、地理特征、文化特點、社會結(jié)構(gòu)等,可謂是一個地區(qū)天、地、人、事的集中體現(xiàn)。與特定人和事物有關的地名更具有特殊性,往往承載、影響并延續(xù)著特定的社會記憶,反映了一個地區(qū)人們共同的寄托、愿望和訴求。中山路的誕生即有此寓意。(完)
受訪者簡介:

韓昭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歷史地理、地圖史及數(shù)字人文。任中國測繪學會邊海地圖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博士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曾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及慕尼黑大學等地訪學。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及其他省部級課題5項。出版專著《黃淮關系及其演變過程研究》和《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國環(huán)境史的區(qū)域研究》,譯著《萬物并作:中西方環(huán)境史的起源與展望》。發(fā)表論文60余篇。

李爽,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目前主要從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tǒng)相關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上海社科青年基金等多項項目,入選上海市“晨光計劃”(2020年)、“曙光計劃”(2024年),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發(fā)表論文20余篇。

國內(nèi)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8日 23:35:35
- 2025年05月18日 19:20:17
- 2025年05月18日 14:20:26
- 2025年05月18日 11:37:27
- 2025年05月18日 10:39:58
- 2025年05月18日 10:22:53
- 2025年05月18日 09:04:30
- 2025年05月17日 18:13:44
- 2025年05月17日 18:07:23
- 2025年05月17日 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