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推進軍民融合發(fā)展須保留核心軍工能力——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專家:中國推進軍民融合發(fā)展須保留核心軍工能力
      2010年05月05日 15: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中新社北京5月5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軍事專家姜魯鳴5日指出,軍民融合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大趨勢。中國要應對西方軍事強國的“反跨越機制”,逐步改善軍民融合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

        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姜魯鳴教授接受中新社訪問時表示,中國要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戰(zhàn)爭形態(tài)下謀求富國強軍,就必須走軍民融合式發(fā)展道路。但這需要了解自身的特點,走自己的路。

        他說:“世界上各主要國家都十分注重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體系的融合,但對于哪些領域、哪些項目可以融合,哪些領域、哪些項目不能融合,都有明確的政策限定。在國防科研與生產方面,各主要國家無一例外地倡導競爭性采購,依托社會經濟技術基礎發(fā)展武器裝備,但又都把保留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最核心的技術作為推進融合發(fā)展的前提!

        中國主張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fā)展路子”,這就是說,推進軍民融合發(fā)展必須依據自身的條件和環(huán)境,必須研究基于中國國情和軍情約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比如,國防科技工業(yè)的軍民融合度究竟多大為宜,需要綜合考慮中國軍工技術的起點和軍工經濟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軍民融合決不意味著要把中國已建立起來的相對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yè)體系完全融入國民經濟大體系,而不保留基本的核心軍工能力。不少西方國防經濟學家說,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沒必要保留完整的軍工能力,搞貨架交易——即購自國際軍火市場是最經濟、最方便的武器裝備獲取方式。

        姜魯鳴認為,這是極不現實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高技術封鎖是長期的。目前,有的西方國家已把數以千項計的高技術列為禁止對華輸出的敏感技術,而且對華高技術項目出口值如超過一定數值,還要中國企業(yè)提供“授權合格最終用戶證明”,這樣它們就有權到相關企業(yè)核查所引進技術項目的最終用途。這種關鍵技術上的“圍追堵截”,對中國武器裝備高技術化進程提出了特殊要求。

        “這說明,同樣是軍民融合,中國的環(huán)境和條件與發(fā)達國家甚至與絕大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都截然不同。發(fā)達國家和部分發(fā)展中國家推進軍民融合發(fā)展可以依托軍事聯(lián)盟內的國際合作,而中國是不結盟的國家,非但沒有這種優(yōu)勢,而且還要應對西方國家的‘反跨越機制’的禁錮,要面對技術封鎖等不利因素。加之中國的經濟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些約束條件決定了中國在核心軍工能力方面比西方國家保留得大一點是完全必要的。”姜魯鳴說。(完)

        ----- 國內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