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對陣銀聯(lián)”背后:只為緩解美國經(jīng)濟危機——中新網(wǎng)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jīng)中心金融頻道

      “VISA對陣銀聯(lián)”背后:只為緩解美國經(jīng)濟危機

      2010年09月29日 15:19 來源:法治周末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諸多媒體猜測,美國向WTO提起關于電子支付供應商在中國受限的申訴,可能是“VISA封堵銀聯(lián)境外通道”事件的升級。但專家卻表示,事件的原因并不在此,美國是想借此事,達到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目的,最終轉嫁美國經(jīng)濟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

        9月16日,美國貿(mào)易代表辦公室(USTR)主頁信息顯示,該機構已向WTO提起兩項針對中國貿(mào)易糾紛案的磋商請求,其中一項是關于美國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在中國受限的申訴。

        USTR主頁上顯示的磋商請求聲明稱,美方認為,中國人民銀行從2001年開始實施一系列措施讓中國銀聯(lián)“壟斷”中國國內的銀行卡結算,并稱“中國不公平地對待外國電子支付供應商的做法,違反了中國開放金融服務業(yè)市場的承諾”。

        據(jù)報道,商務部在發(fā)給有關媒體的書面回復中也稱,“中方認為,我有關銀行卡電子支付的措施是符合我世貿(mào)承諾的”。

        不過截至發(fā)稿前,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聯(lián)并未對此事作出官方回應。

        而就在3個月前,剛剛發(fā)生了一場“VISA封堵銀聯(lián)境外通道”的口水戰(zhàn)。也許正因如此,不少媒體認為此次美國向WTO的申訴,是VISA和銀聯(lián)之間爭斗的升級。

        9月25日,中央財經(jīng)大學銀行業(yè)研究中心秘書長李憲鐸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稱,美國的此次申訴,目的可能并不僅僅在于中國的電子支付市場開放,“美國可能還有促使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以及促使人民幣升值,并借此緩解美國經(jīng)濟危機影響的目的”。

        中國信用卡市場巨大

        事實上,今年3月份就有外媒報道,美國三大發(fā)卡商VISA、AE(美國運通)和MasterCard(萬事達)同美國貿(mào)易代表會談,欲向WTO狀告中國將他們阻擋在市場之外。

        而據(jù)記者了解,國外發(fā)卡商進入中國市場的途徑多是跟中國銀行合作,發(fā)行雙幣卡。

        信用卡專家董崢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由于雙幣卡在中國進行人民幣結算必須走銀聯(lián)通道,而在國外進行外幣消費則既可以走銀聯(lián),也可以走VISA或其他卡通道。重要的是,走銀聯(lián)通道可以省去貨幣匯率兌換的成本,從而導致VISA等國外發(fā)卡商不僅很難在國內銀行卡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國外市場的收益也受到了威脅。

        與此同時,中國的信用卡市場則在不斷增長。

        央行發(fā)布的《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報告》稱,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累計發(fā)行銀行卡21.69億張,同比增長14.9%,而僅一季度我國銀行卡消費業(yè)務10.49億筆,金額2.15萬億元。

        “只要中國結算市場未向國外發(fā)卡商開放,這個利益爭斗就不會結束!倍瓖樃嬖V《法治周末》記者。

        于是就有了2010年6月的那場“VISA銀聯(lián)口水戰(zhàn)”。

        只不過,這場“戰(zhàn)爭”在媒體熱炒之后,并未有任何實質性結果。

        但國外機構試圖進入中國銀行卡市場的腳步并未停息。在3月份美國三大發(fā)卡商欲向WTO“告狀”的消息傳出半年之后,美國貿(mào)易代表辦公室向WTO提出了申訴,將中國銀聯(lián)與國外發(fā)卡機構之間的市場爭斗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目的在于轉嫁經(jīng)濟危機

        對于美方關于“中國未能履行開放金融市場承諾”的說法,李憲鐸并不認同。他表示,中國是基本履行了入世承諾的,而且近些年對外開放的程度也很大,“我們實際上是越來越開放”。

        “此次關于中國電子支付市場的申訴也許只是個幌子。”董崢如此告訴記者。

        在董崢看來,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都是有“時機性”的,“事實證明,3個月前媒體熱炒的‘VISA封殺銀聯(lián)’的消息,只是VISA為了配合其在南非世界杯上的‘品牌營銷戰(zhàn)’,而絕非只是很多專家所稱的‘利益之爭’”。

        “南非世界杯上隨處可見的VISA的大廣告牌也印證了這一點!倍瓖樠a充說,中國收單市場上的利益之爭一直存在,但為何偏偏在這些節(jié)點“出事兒”,值得思考。

        具體到此次美國向WTO申訴的事情,董崢認為,從今年3月起就傳出美國三大發(fā)卡商要向WTO狀告中國的消息,“但為何這件事情到現(xiàn)在才又被關注,可能也是個時機問題”。

        在李憲鐸看來,這很可能是美國轉嫁經(jīng)濟危機的一種做法。

        據(jù)記者了解,美國媒體也報道稱,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桑德爾•萊文(SanderLevin)在就此事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做法對美國的工人、農(nóng)民和商業(yè)造成了傷害,影響了美國經(jīng)濟增長和就業(yè)機會的提供。

        “但我一直堅持,誰家的孩子誰抱,誰的困難誰解決,美國的問題不能通過轉嫁到別的國家來解決!崩顟楄I說。

        至于銀行卡市場和美國就業(yè)問題間的關系鏈條,李憲鐸則說“其實有點繞”。

        “美國一直認為中國低估了人民幣,要求人民幣升值。進入中國電子支付市場,美國很可能找到所謂的人民幣被低估的‘證據(jù)’!崩顟楄I補充說,當下不少中國人有銀行卡支付的習慣———水電、煤氣也可以通過銀行卡來繳納,而一旦美國公司進入了電子支付市場,他們就可能掌握中國人的消費水平、消費習慣,然后找到有利于美國的“價格比例”,“比如一個漢堡美國賣1美元,中國可能賣5元,結合當前的匯率水平,他們就可借此稱人民幣被低估了,要求人民幣升值”。

        而一旦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外貿(mào)將會受到負面影響,“中國企業(yè)要么提價,要么倒閉”,相應的,美國經(jīng)濟則可能有所改善。

        但李憲鐸認為,這種簡單的“漢堡包理論”是不合理的,因為中國從小麥種植到面粉加工再到面包烘焙、售賣等一系列的人力成本都偏低,不能簡單通過對比中美漢堡包的絕對價格,從而作出人民幣是否被低估的判斷。

        “商業(yè)存在”是申訴成功關鍵

        無論美國此次提起關于電子支付市場的申訴的目的為何,作為WTO成員,中國都要對此作出回應。

        記者通過查詢《關于爭端解決規(guī)則與程序的諒解》(DSU)得知,WTO爭端的解決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程序進行:首先磋商,其次斡旋、調解,最終和解或設立專家組審查。

        其中,磋商是爭議解決的最初必經(jīng)程序,有關當事國在收到磋商請求后10日內應對磋商請求作出答復,并應于自磋商請求提出后30日內開始磋商;有關爭議當事國可以在充分自愿的基礎上,隨時將其爭議提交第三方斡旋、調解解決,對斡旋調解程序沒有嚴格時間限制;如在收到磋商請求之日起60天內,磋商未能解決爭端,則起訴方可請求設立專家組。

        截至發(fā)稿前,記者尚未看到中國方面公開對美國相關磋商請求的答復。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莫世健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根據(jù)中國入世時的承諾,信用卡、貸記卡等服務是包含在開放的銀行業(yè)服務中的,要通過“商業(yè)存在”開放。

        商業(yè)存在是指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建立商業(yè)機構(附屬企業(yè)或分支機構),為所在國和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

        據(jù)了解,VISA、MasterCard、AE、JCB等國際發(fā)卡商均在中國設有代表處。

        “中國對銀行卡市場的確是開放了,但開放到什么程度是另一回事兒!倍瓖樥f。

        莫世健告訴記者,如果美國此次申訴成功,還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的外匯管制制度。

        “美國的發(fā)卡商很可能要求組建自己的結算平臺,并要求用外匯結算。這與我國當前的外匯管制制度肯定會產(chǎn)生沖突。所以在電子支付市場上,要開放到什么程度,需要相關部門仔細討論后才能決定!蹦澜⊙a充說。

        而提及中國電子支付市場的開放性,李憲鐸認為在當前情況下即使要開放,也應該遵循“先國內再國外”的原則,先允許國內的支付機構發(fā)展起來,充分進行市場競爭后,再允許國外相關商業(yè)機構進入,“不過由國內到國外的過渡時間不應太長”。(記者 肖莎)

      參與互動(0)
      【編輯:曹文萱】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