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怎就"怪病"纏身? 網絡自查將痔瘡疑成癌——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教育新聞
        大一新生怎就"怪病"纏身? 網絡自查將痔瘡疑成癌
      2009年09月16日 14:35 來源:羊城晚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知道的太多,有時也成了病

        開學了

        本報記者 陳輝 實習生 陳艾欣

        大一新生入學后,不少人會經歷一段疾病高發(fā)期,或是由于水土不服、舟車勞頓,或是由于軍訓過度勞累,還有很多學生因不適應新環(huán)境情緒低落,導致免疫力下降。但記者采訪時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學生在入學后不久就發(fā)現(xiàn)自己得了怪病,甚至是“不治之癥”。

        哎呀,我是不是得了癌?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孫同學,這幾天總覺得有些胸悶、胸痛,用手按壓乳房時,能清晰地摸到有個圓溜溜的硬塊,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乳腺癌?越想越害怕,她立刻上網搜索“乳腺癌”的關鍵詞,“乳腺癌發(fā)病越來越年輕化”,“早期癥狀不明顯,發(fā)展到中后期平躺,用手按乳房可摸到不可移動的腫塊”、“有家族史,更可增大發(fā)病風險”……越看自己越像得了乳腺癌,小孫明顯感到自己心跳加速,腿都有些發(fā)軟。之后的兩三天她上課也聽不進去,茶不思、飯不想,有時間就上專業(yè)醫(yī)療網站、“抗癌”網站,了解有關乳腺癌的最新研究和治療愈后情況。

        小孫不敢打電話給母親,怕家人擔心,也不敢去醫(yī)院證實這個“噩耗”。實在按捺不住,她講給了同寢室的小陳。小陳一開始不停地安慰她、開導她。同時小陳無意中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左胸骨似乎比右胸骨高那么一點,似乎圓溜溜的……難道,難道也是癌?小陳也陷入恐慌中。上網查找,這也是她的第一反應。并且她也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病癥———許多癌癥晚期都會發(fā)生骨轉移。

        兩個深陷晚期癌癥恐慌中的女生最后終于鼓起勇氣去了醫(yī)院,檢查結果是,她們摸到的都是正常的人體組織器官,一個是乳腺,一個是肋骨。

        網絡自查將痔瘡疑成癌

        記者把這件事講給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副院長、肛腸腫瘤專家任東林聽,他笑了起來,說他也剛接診過一名患“疑病癥”的大學生。不久前,有個20歲左右的小伙子來就診,他看起來由于長期的焦慮而顯得過于憔悴。小伙子一坐下來,就說:“醫(yī)生,我應該是得了直腸癌!”任院長說:“醫(yī)生都還沒檢查呢,你怎么就給自己下診斷了?”

        原來這個小伙子有一年多便血的經歷,他通過查網絡自診,深信自己得的是直腸癌,并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留下父母無人照顧而焦慮,他也曾去學校醫(yī)院看過校醫(yī),校醫(yī)說他不是直腸癌,他將信將疑,擔心是否被校醫(yī)誤診了。

        任東林給他進行了檢查后,告訴他:“你得的就是普通痔瘡,再不要胡思亂想了!

        疑病癥在醫(yī)學院學生中多見

        任東林說,對于這種“疑病癥”他并不陌生,醫(yī)學院的學生就很容易得,特別是剛開始接觸專業(yè)課時,有的學生就會對著書本“得病”,學一種病就覺得自己也有相應癥狀,現(xiàn)在由于網絡帶來的便利,這些以前醫(yī)學生才能接觸到的專業(yè)知識,向每個網民開放了。特別是有些醫(yī)院和網站還推出網上就醫(yī)、醫(yī)生在線等服務。各類疾病信息,如表現(xiàn)癥狀、藥物推薦、治療過程、病例都可以在網上查找到。所以,即使是沒有學過醫(yī)學的人,都可以自己成為半個醫(yī)生。

        這樣就導致了,一有問題就上網查,一知半解最容易產生“疑病癥”。

        任東林從臨床中接觸的病人觀察,這種“疑病癥”并不僅限于大學生,工作的白領也不少,主要還是年輕人,這也與年輕人使用網絡較多,也較熟練有關。有的年輕人來看病時,還會隨身帶著幾大頁A4紙,上面密密麻麻地打印了從網上搜索來的醫(yī)學知識。

        記者在網上搜索,不時可以看到網友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有?”“我懷疑我自己生病了?”“我懷疑自己得了絕癥?”……不少網友把自己的疑慮說出來,等待網絡醫(yī)生的解答。

        任東林也建議,大學生一旦不舒服,懷疑自己得了什么病,與其自己疑神疑鬼,不如掛個號讓醫(yī)生幫助診斷,了卻擔憂。萬萬不可自己根據網絡診斷自行買藥來吃,這樣一方面會貽誤病情,另一方面不正確服藥,藥物的毒副作用也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

        疑病癥患者要查成長史

        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二級心理咨詢師王鈴對“疑病癥”的產生原因卻有不同看法:網絡和媒體宣傳雖然有一定影響,但不是絕對因素,因為不是每個上網的人都會得“疑病癥”。出現(xiàn)“疑病癥”往往是有一些潛在因素影響,比如成長過程中有無經歷重大創(chuàng)傷,如年幼喪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夭折;或者父母從小對孩子細微身體變化過分緊張等家庭教育問題。

        王鈴認為,“疑病癥”出現(xiàn)的年齡越小,家庭原因占的比重越大。有的父母心理不健康,自身容易焦慮,或者患有心理方面的問題,就很容易傳遞給孩子,使孩子對世界缺乏安全感,過分擔心自己的身體。因此,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只是家庭或父母有問題的表現(xiàn),真正該接受心理治療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大學新生

        防病小貼士:

        新學年開始了,大學新生第一次遠離家鄉(xiāng)到異地去上學,入學后可能會由于水土不服,出現(xiàn)一系列原因不明的不適癥狀,如失眠、乏力、全身不適、頭暈、胸悶、食欲減退、惡心、腹脹、腹痛、腹瀉等,有時還會發(fā)生全身斑疹等過敏現(xiàn)象。所謂“水土不服 ”,一般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如飲食、飲水、氣候、地理環(huán)境的改變引起機體不適應而出現(xiàn)的一種暫時性的功能紊亂綜合征。

        如果出現(xiàn)此類癥狀,可嘗試這些方法:

        1.因土質、水質不同而引起的腹部不適、腹脹、腹瀉時,服用點常用的非處方藥如酵母片、保和丸、藿香正氣丸,適量多飲用些白開水,不生吃蔬菜、不要吃冷飲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2.因飲食習慣改變而引起食欲不佳,可視情況盡可能多吃些與以前經常吃的主食、菜肴相同或相似的食物,如腸道反應比較嚴重,食欲不振,并伴有惡心、嘔吐者,可適當服用一些抗感染及助消化藥,如黃連素等,同時可多喝茶。   

        3.若從冷地帶到熱的地區(qū),要注意防暑降溫,并要注意蚊叮蟲咬。

        4.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土特產注意觀察是否變質,廣州天氣潮熱和北方相比,食物保存難度大,不能按照家鄉(xiāng)習慣食用。

        5.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及時排解內心的孤獨、郁悶或思鄉(xiāng)情緒,要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做到勞逸結合,并要減少獨處的時機,廣泛交友,以獲得較佳的心境。

        6.這種由于水土不服引起的身體不適一般不嚴重,但觀察一段時間無好轉,一定要去就醫(yī),不要自行買藥。

        ----- 教育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