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紅、富二代和好X代 ——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三代紅、富二代和好X代
      2009年12月07日 09:25 來源:解放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富二代”,是時下媒體及老百姓中出現頻率頗多的一個流行語,原意是指父輩打下財富江山的第二代,老上海稱之為“小開”,廣東人稱為“二世祖”。不過,“富二代”,是特指改革開放后富起來的第二代。言下之意,只要不犯法不破產,就會自然延伸下去,富三代、富四代……權且稱為“富×代”。

        筆者絲毫無仇富心理,但千真萬確記得一句老古語:富不過三代。除因為歷代中國連年戰(zhàn)亂、政局不定外,很重要的也是因為無風無浪中成長的一代,能否居安思危,順利接班,所謂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2008年建于1759年的英國老字號名瓷Wedge Wood集團在其第×代傳人手中不得不另易新主,英國老牌Burberry集團也在上世紀90年代另易新主……或許正因為如此,西方家族企業(yè)紛紛都轉為股份化。

        “富二代”無疑是同齡人中令人羨慕的身份象征,但因寧波高速公路上耀武揚威的寶馬男及杭州70碼飆車男,還有些如直升機送孩子上學及高校新生入學時如車展般的豪華私家車列陣等等,令“富二代”在民間成為比“小開”更不堪的貶義詞。其實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難怪有人提出,要為“富二代”正名。

        從“富二代”,筆者突然聯想到三四十年前的“三代紅”!叭t”是指三代都是工、農、兵、革命干部,所謂根正苗紅。但凡貼上“三代紅”標簽的一族,就很高調地從我們同齡一代中分離出來,并且在招工培訓上調入學參軍甚至出國,都享有優(yōu)先權,真可以稱為“紅色貴族”,羨煞我輩!極左時期個別“三代紅”被寵壞了,整人斗人打砸搶,其實也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以至老百姓一聽到“三代紅”就茄門相,有如今天聽到“富二代”一樣,沒有好感。盡管當時所有文化輿論一邊倒,為“三代紅”正名,但老百姓就是不買賬。

        說來奇怪,“三代紅”和“富二代”價值觀是截然相反甚至是相悖的。它們在時空上相差四十來年,從來沒有相交過,碰撞過,卻有著十分相似的基因:一樣是標簽式地將其從同齡人中高調分離出來,也可以講,一樣在入學求職出國中充分體現其群體的優(yōu)越性。想深一層也不足為奇,當今不少“富二代”的父母輩當年就是從“三代紅”華麗轉身,自然有某種共同的血緣基因。

        事實證明,“三代紅”不可能世世代代世襲下去,想來“富二代”要延續(xù)至“富×代”,在網絡化電子化及趨向中產化的今日世時,又談何容易。需知,“世襲”這個詞語是封建王朝時的產物,今天多少顯得落伍及老化了。

        “富二代”名氣壞了,要正名也不是一天兩天的時間。有人建議為“企業(yè)二代”,其實也不通,一來不上口,二來,有了“企業(yè)二代”,豈不是還會有“官二代”“名人二代”“軍人二代”……那么是不是還要有“工人二代”“農民二代”?這是否又有點淪回“龍生龍、鳳生鳳,賊養(yǎng)兒子掘壁洞”的老路去了?

        筆者之意,不如將“富二代”改名為“好二代”,這是受老派上海閑話之啟。老派上海閑話有句“好人家”,這個“好”的覆蓋面很廣很客觀,主要指家世清白家風良好,至于有無銅鈿,不是最主要的。因而常有一句“鈔票是不多的,人家是好的,規(guī)規(guī)矩矩的……”反過來也有“這家人家是做生意的,有幾個銅鈿,不過門風倒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沒討小老婆賭銅鈿的,小輩個個好學堂出來,也可算好人家的……”想必老讀者對這樣的上海閑話一定記憶猶新,不要小看上海小街小坊的小市民,他們自有一套樸實的生活哲學,在瞬息變幻的十里洋場,以不變應萬變,用一個簡單的“好”字,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

        “好二代”不是所謂“富二代”的專屬,不論父母輩是貧是富,農、工、商、學、兵中從事哪個行當,人人都可爭做“好二代”。“好二代”不同“三代紅”和所謂“富二代”,只要資源共享、公平競爭,“好二代”是可以代代相衍成“好三代”“好四代”直至“好×代”。“好×代”是我們和諧社會的最大保證,接力中國的強大后盾。(程乃珊)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