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5評《金瓶梅》:不可不看 只是污辱婦女不好——中新網(wǎng)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毛澤東5評《金瓶梅》:不可不看 只是污辱婦女不好
      2009年06月11日 15:45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毛澤東五評《金瓶梅》

        劉繼興

        成書于明代隆慶至萬歷年間的《金瓶梅》,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社會世情小說。它借小說《水滸傳》中描寫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把故事引申開來,寫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生活,詳細刻畫了官僚、惡霸、富商三位一體的封建惡勢力代表西門慶由發(fā)跡到暴亡的罪惡生活歷程,明寫宋代,實為作者所處的明朝“當代史”,深刻揭露了明代后期黑暗腐朽的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

        毛澤東酷愛讀書喜發(fā)議論,他曾先后五次評價過《金瓶梅》。

        第一次是在1956年。當年2月20日毛澤東在聽取重工業(yè)部門工作匯報時同萬里等人的談話中講道:“《水滸傳》是反映當時政治情況的,《金瓶梅》是反映當時經(jīng)濟情況的,是《紅樓夢》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第二次是在1957年。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金瓶梅》的文學(xué)價值與社會學(xué)價值,親自拍板對《金瓶梅》在全國小范圍解禁,毛澤東說:“《金瓶梅》可供參考,就是書中污辱婦女的情節(jié)不好。各省委書記可以看看!

        于是,文化部、中宣部同出版部門協(xié)商之后,以“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的名義,按1933年10月“北京古佚小說刊行會”集資影印的《新刻金瓶梅詞話》,重新影印了2000部。這些書的發(fā)行對象是:各省省委書記、副書記以及同一級別的各部正副部長。影印本《新刻金瓶梅詞話》兩函21冊,正文20冊,200幅插圖輯為一冊。所有的購書者均登記在冊,并且編了號碼。

        第三次是在兩年之后。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xué)教科書》的一次談話中,將《金瓶梅》與《東周列國志》加以對比。他說,后者只“寫了當時上層建筑方面的復(fù)雜尖銳的斗爭,缺點是沒有寫當時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而《金瓶梅》卻更深刻,“在揭露封建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矛盾,揭露統(tǒng)治者與被壓迫者的矛盾方面,《金瓶梅》是寫得很細致的”。

        第四次是在1961年。毛澤東1961年12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區(qū)第一書記會議上說:“中國小說寫社會歷史的只有三部:《紅樓夢》、《聊齋志異》、《金瓶梅》。你們看過《金瓶梅》沒有?我推薦你們看一看,這本書寫了明朝的真正的歷史。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暴露了統(tǒng)治和被壓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很仔細!督鹌棵贰肥恰都t樓夢》的祖宗,沒有《金瓶梅》就寫不出《紅樓夢》!都t樓夢》寫的是很仔細很精細的歷史。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

        毛澤東自己是把《金瓶梅》當作“明朝的真正的歷史”來讀的。他的這一評價,是很有深度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抓住經(jīng)濟基礎(chǔ)這個基本方面,便能揭示出上層建筑領(lǐng)域斗爭或變更的原因,把握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

      【編輯:張中江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