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總署:“核心期刊”與政府無關——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新聞出版總署:“核心期刊”與政府無關
      2009年04月27日 04:31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中國青年報:“核心期刊”評選有沒有得到新聞出版總署的認同?

        張澤青(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副司長,以下簡稱張):首先,我申明一點,評選“核心期刊”不是政府行為,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核心期刊”評選與政府無關。

        現(xiàn)在很多機構都在評“核心期刊”,這是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比如在校的大學生有多少人能達到發(fā)研究論文的水平,但現(xiàn)在很多學校不但要求他們寫論文,而且還要他們發(fā)表,甚至要發(fā)表在核心或權威期刊上,不發(fā)就不能獲得學位,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有很多制定人才評價政策的干部連“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就開始折騰了,認為只有在“核心期刊”發(fā)了論文,才能算有水平。我覺得媒體應該加大宣傳,應該拎著那些不知道“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兒、卻將此設為考核門檻的領導干部的耳朵,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核心期刊”的真正含義。

        中國青年報:如何看待版面費問題?

        張:不僅是學校,現(xiàn)在社會上各個部門、機構、行業(yè),都要求發(fā)論文,用發(fā)論文的數(shù)量作為評職稱甚至畢業(yè)的標準,最嚴重的是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正因為有這么大的需求,學術期刊才有可能借助這個機會收版面費。

        我們所作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如果要滿足現(xiàn)有發(fā)表論文的需求,還要在原有的6000多種期刊基礎上再創(chuàng)辦3.5萬種學術刊物。在如此大的需求之下,期刊能不趁機加厚頁碼大賺錢財嗎?

        有一些比較嚴肅的學術期刊也在收版面費,但同時也會對論文的質量嚴格把關,它們收取一定的版面費是為了生存發(fā)展。這樣的情況其實已經存在20多年了,有個別部門還曾發(fā)文對這種做法給予肯定。

        但市場上有無良的商人,期刊界也有無良的出版單位。一些期刊見有利可圖就不管質量高低,大量刊載,這對管理部門來講是很無奈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迎合了社會公眾的需求,根源還是在需求。

        中國青年報:如何看待這種需求?

        張:被逼著年年發(fā)論文,不僅對學生不合理,對醫(yī)院、機關單位的人也是切膚之痛。袁隆平發(fā)過幾篇論文?但沒人否認他是中國最頂級的農業(yè)專家,如果按照現(xiàn)在有關部門的要求,袁隆平哪還有時間去種植水稻做試驗?

        現(xiàn)在不合理的政策嚴重影響了一大群人進行正常的科學與學術研究,也導致了學術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也是這種不合理要求結下的惡果,更嚴重的是敗壞了學術風氣,影響了一代人的職業(yè)道德。目前我們國家是學術論文大國,數(shù)量多,但真正有水平的少,屬于質量弱國,這種情況怎么能談得上讓中國出版走出去?

        中國青年報:如何凈化學術期刊?

        張:對于學術期刊的凈化,目前新聞出版總署所能做的就是打擊沒有刊號的非法期刊,前段時間有學者呼吁:三分之二的出版社和大學辦的學術期刊都可以砍掉,因為發(fā)的都是“學術垃圾”。我們也認同。但“學術垃圾”不能從我們管理部門這兒說出來,得找一大批專家來鑒定。而且目前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讓我們遵循來整治版面費。對期刊的學術質量應該有一套評價體系,對學術質量不高的期刊應該有退出機制,但這種評價體系操作起來很難。

        但我們也應看到,如果硬性規(guī)定學術期刊不準收版面費,很多期刊都會面臨生存困境。按現(xiàn)在的體制劃分,學術期刊屬于事業(yè)單位編制,但其實很多已經企業(yè)化了。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今年3月25日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的文件。文件規(guī)定:除明確為公益性的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外,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經營性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2009年年底前完成轉制,所有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經營性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2010年底前完成轉制。期刊出版單位轉制為企業(yè)后,應規(guī)范自己的出版行為和經營行為,這樣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

        所以,這個問題需要社會綜合治理,首先要解決導致發(fā)論文需求的根源,假如教育、醫(yī)療、科研部門都取消了對教師、學生、從業(yè)人員發(fā)論文的要求,誰還非得掏幾千元去發(fā)論文?那些質量低劣的雜志如果沒有稿源了,不用治理,它們就會退出市場。實習生 田國磊 本報記者 葉鐵橋

      【編輯:張哉麟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