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肉眼觀天象30年 自稱曾預測汶川大地震(圖)(2)——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農民肉眼觀天象30年 自稱曾預測汶川大地震(圖)(2)
      2009年03月31日 08:57 來源:山西新聞網-三晉都市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一個人的企盼

        隨身攜帶的一個軟皮本,密密麻麻記著趙洪澎多年來收集到的氣象古諺:八月十五云蓋月,大年初一下大雪;八月初一下,來年掛犁耙……畫著他觀測到的太陽、云朵形態(tài),以及預測得到驗證后的喜悅:多年來我經過觀察實踐對照,知道我處今年夏季豐收,秋糧有種無收,現(xiàn)在果然如此。夏收時我對我村的人說,早收不爛,遲收長芽;伏前耕地好,伏后耕不動,也是如此。當?shù)匕傩找舱f準確。所以我想為人民做點貢獻,希望各級政府支持我……

        三晉都市報:你認為自己的肉眼觀天技術有科學性嗎?

        趙洪澎:肯定有。我沒有文化,但是我知道,天體運動是有周期性的,因此天氣變化一定也是有規(guī)律的。

        歷史上很早就有古人觀天象安排農時的記載,2004年襄汾縣陶寺鎮(zhèn)發(fā)現(xiàn)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古代氣象觀象臺,我專門跑去看過。從遺址現(xiàn)場看,古人采用的方法和我的基本上是一樣的。

        三晉都市報:聽說你對一些民諺有自己十分獨特的理解,并將其運用到了天象觀測的實踐中。

        趙洪澎:古人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認為這句話不光說人,自然界也是一樣。再比如,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從這句話得到啟發(fā),用于觀測天象,F(xiàn)在每年不出正月十五,我便做出一年的天氣預測,大致不差。

        三晉都市報:之前你曾到一些專業(yè)氣象和地震部門推介自己的技術成果,他們如何評價?

        趙洪澎:他們都是先要論文,我自己寫不了,找人寫了一點,他們說看不懂。但是去年以來,省地震局預報處多次肯定了我的預測,也給我提供了一些地震目錄,鼓勵我繼續(xù)研究下去。

        三晉都市報: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你對自己這項技術的未來有信心嗎?

        趙洪澎:有信心。我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相關知識和資料也很少。下一步,我希望在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幫助下,對地震方位的預測做進一步研究。因為這項技術不夠成熟,沒辦法把它介紹出去投入使用,我急得在家哭哩。我對我們村的人說,就是賣牛,我也要把這項研究搞下去。有生之年,我只想為社會辦一點實事,用我掌握的技術,盡量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

        后記:

        因為牽掛家中的四頭牛,接受采訪的當天下午,趙洪澎匆匆踏上了返家的行程。

        3月26日,省地震局監(jiān)測預報處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證實,雖然目前尚無法對趙洪澎“震前感知”的原理做出科學解析,但其對國內外較大震級地震的時間和級別,3天內預測準確度的確較高。遺憾的是,由于他的預測結果缺乏對未來地震方位的判斷,使得這些預測的實用價值大打折扣。盡管如此,從去年6月至今,預報處對趙洪澎的地震預測一直持認真對待和鼓勵扶持的態(tài)度。去年8月四川青川地震前,該處接到趙洪澎的電話報告后,便將他提供的信息及時上報國家地震部門,作為參考。

        該負責人還表示,地震預測目前仍是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全世界都在努力探索地震預測的有效途徑。目前國際國內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過對地磁、地電、地下水位、水化學成分等進行監(jiān)測,研究它們與地震三要素之間的關系來進行地震預測,并已在中長期預報上取得了一些成績。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國地震部門首次推行“開門搞預測”,目前,國內民間人士和科研機構參與地震預測者可謂數(shù)量眾多,良莠互現(xiàn)。無論采用何種形式,民間地震預測,均應在遵守相關法律的前提下進行。(記者翟少穎文/圖)

      【編輯:宋方燦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