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3000萬港元拍攝的香港電影《新僵尸先生》日前被投資方美亞電影公司緊急叫停。這部影片由鄭中基、洪金寶主演,原來準備在賀歲檔上映,與周杰倫的《大灌籃》以及周星馳的《長江七號》同臺競爭。知情者透露,這部以捉鬼為題材的電影如把握不好就無法在內地公映,而只依靠香港本土市場風險又太大,因而導致下馬。事實上,目前香港電影從制作到發(fā)行,都已融入內地電影的大環(huán)境。
淘金期 改頭換面
香港電影業(yè)經歷了上世紀70、80年代的黃金期后,逐漸失去了觀眾的支持,亞洲金融風暴又為日益低迷的香港電影業(yè)雪上加霜,再加上盜版橫行,使香港電影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而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潛力則日益讓世界影壇矚目,2004年1月1日,CEPA在香港正式實行,其中四條關于合拍片進入內地電影市場的規(guī)定,讓香港電影人為之振奮,使香港電影順利地搭上了進入內地的直通車,大批香港電影人開始轉戰(zhàn)內地,《無間道》系列電影創(chuàng)下了香港電影的票房奇跡,同時也為合拍片提供了成功經驗。
但泥沙俱下,一時之間,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合拍片”進入內地電影市場,很多粗制濫造的影片甚至為了通過內地審查而隨意刪剪內容、結局、字幕,以為能夠在內地上映就能掘到金,幾乎每個月的排片表上都塞滿了所謂“合拍片”,結果,不僅得不到觀眾的認同,反而把合拍片的口碑給弄壞了。
適應期 摸透胃口
一些劣質影片被淘汰后,香港影片以及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在內地市場的道路也并不平坦,由于電影理念和電影文化的差異,導致“水土不服”,結果形成2005年香港電影的最低谷。2005年香港電影共有51部,是二戰(zhàn)結束后產量最少的一年,票房也創(chuàng)下歷年最低紀錄。《阿嫂》由于涉及黑社會題材,幾番折騰后才在內地上映,但票房慘淡;擅拍文藝片的爾冬升的《早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內地無人問津;以明星陣容為賣點,了無新意的動作片《猛龍》也沒有受到內地觀眾的青睞。如果沒有陳可辛的《如果·愛》和劉偉強的《頭文字D》,香港電影業(yè)在內地可謂全軍覆沒,而《如果·愛》和《頭文字D》的成功之處則在于這兩部影片無論選材還是演員的選擇,早已摸透了內地觀眾的胃口,完全適應了內地市場的需要。
融合期 佳作紛呈
經過水土不服的尷尬期之后,香港電影以及電影人開始如魚得水地運用已經積累的合作經驗制作和運作電影,內地和香港合拍片成了香港電影的絕對主流。2006年是全面自覺融合期的開始,《霍元甲》《龍虎門》《寶貝計劃》《墨攻》《傷城》等一批類型特色各異的合拍佳作紛紛涌現(xiàn),這些影片幾乎沒有阻礙地通過審查,并都在票房上取得了好成績。這也標志著香港電影業(yè)已經逐漸融入內地電影業(yè)的大環(huán)境。
《新僵尸先生》只是個案,更多電影公司、制作者都已自覺地以內地電影市場的需求進行自我約束,從策劃開始就自覺把影片視為內地電影的一部分,不能適應的題材和作品在早期即被淘汰了。
(記者 周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