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我們真正從危機中學到了什么?——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馬云:我們真正從危機中學到了什么?
      2009年12月21日 10:54 來源:理財周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近期有兩個信號。一個是中央的經濟信號,以前講政治帶一點經濟,今天講經濟就是講政治,中央經濟會議從來未受如此大的關注。今天經濟為國之大器,它一動就影響幾十億人的生活。

        第二個是哥本哈根的信號,也非常強勁。哥本哈根告訴企業(yè)界,企業(yè)應從過去的“從市場尋找機會”,轉變成“為社會解決問題”。

        金融危機也是一種信號。它給我們的指示是,我們必須改變做事和發(fā)展的方式。假如不改變,會有更大的麻煩。我們必須思考很多問題,包括新商業(yè)文明,我自己想了很多。我覺得企業(yè)要重新認定和社會、員工、股東以及環(huán)境的關系。這是企業(yè)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必須重新思考的新的四大關系。假如我們不重新思考這些問題,還停留在上一世紀危機之前,那麻煩就大了。

        金融危機過去得太快,我們真正從危機中學到了什么?很多人在為恢復昨天而感到高興,但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明天。明天的社會、明天的中國、明天的世界、明天的商業(yè)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環(huán)境,我們該做些什么?對未來最好的不是去想象,而是去創(chuàng)造。

        我最近參加的世界性經濟論壇比較多,每一次談大氣環(huán)保、大氣污染,我越來越有感觸。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好,物質文明越來越發(fā)達,但病越來越多,我們每天考慮的是建更多的醫(yī)院、培養(yǎng)更多的醫(yī)生。

        但其實我們要從頭做起,對病源予以防范。水、資源、空氣是最大的問題,食品現在大家也關注了,但是水有多少人關注?現在全世界的水受到的污染越來越大。

        以前煙囪是工業(yè)和文明的象征,但現在說煙囪污染化工產品,要把它們搬出城外,以為沒看見就等于解決了問題。事實上,沒看見的地方是最難最大的地方,污染就從那開始的。

        我們現在在進行西部大開發(fā),如果我們把污染的產品和工廠都搬到那個地方去,你們想象后果會怎樣?長江的源頭、黃河的源頭都在西部。我們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我相信我們不是在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而是在創(chuàng)造巨大的災難。所有的災難都是在你沒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

        那么,我們應該做什么?我比較欣賞李連杰的壹基金。他提出的理念是,每個人都可做一點事情,這個世界就可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另外,我們想到的是種樹。我自己用的是寶馬,我心里覺得挺內疚,排放量挺大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不可能像報紙上說騎自行車上班,你讓我一個星期4天開車,3天不開車,我做個一兩天秀可以,天天這么辦不行。

        我們有一個辦法,如果你的車是200CC、300CC,每多少CC相當于種多少棵樹。我們可以釋放氧氣。我們提出種樹的概念后,很多的年輕人積極響應,而且覺得我今天買了這輛車,相當于種200棵樹就可以,要么出錢,要么種樹,這些樹剛好可以抵過這些東西。

        王中軍跟我說在北京種樹,10棵樹里面一兩棵才可以活。你種完了之后發(fā)現太難種了,你發(fā)現有人在莫名其妙地砍樹,你會莫名其妙地痛恨那些砍樹和浪費紙張的人。中國需要很多的企業(yè),但是中國不需要那么多的造紙廠,紙應該再貴一點。

        (節(jié)選自馬云在中國企業(yè)家領袖年會上的演講)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