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失敗 網民建言積極應對——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鐵礦石談判失敗 網民建言積極應對
      2010年04月30日 09: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鐵礦石談判失敗網民建言積極應對

        據媒體報道,4月28日,中鋼協(xié)常務副會長羅冰生承認,中國在2010年鐵礦石談判中處于不利局面,國內鋼鐵企業(yè)可以與三大礦山公司個別接觸。這意味著中鋼協(xié)主導的鐵礦石談判以失敗告終。

        許多網民指出,鐵礦石漲價已經成為必然,我國主管部門和鋼鐵企業(yè),應該通過整合國內鋼鐵企業(yè)、瓦解三大礦山巨頭聯盟、提高鋼材出口價格等措施,積極應對不利局面。

        整合國內鋼鐵企業(yè)

        署名余豐慧的博客文章指出,這次中國鋼企遭暗算,在譴責他人不道德的同時,更主要的是要深刻反思自己。一是中國鋼鐵業(yè)的盲目擴張,不但造成產能嚴重過剩,而且導致中國鐵礦石依存海外度達到70%。二是中國國內鐵礦石并不缺乏,關鍵在于開發(fā)能力低下,開發(fā)不夠,開發(fā)成本過高,與海外鐵礦石的質量和價格相比沒有競爭力。三是中國雖然是國際鋼鐵大國,但并不是強國。高端產品不多,高端技術不夠,消化成本能力差,應付成本的突然變換能力低下。

        有網民指出,關鍵是要趁此機會整合國內鋼企。明明供大于求,還拼命擴產能,到最后買單的是整個國家。應該不管大小企業(yè),按效益淘汰1/3產能,估計以后就有話語權了。

        署名趙笑云的博客文章也指出,讓我們感到難過的是,因為我們?yōu)榱俗陨碇T侯經濟式的經濟利益,最終卻失去整體的經濟利益,如果管理層能夠從國家最高的利益出發(fā),那么就應該用鐵腕手段對國內鋼鐵行業(yè)進行整合。

        瓦解三大鐵礦石巨頭聯盟

        除了通過整合鋼企,解決自身問題外,網民還紛紛建言,應該主動瓦解三大鐵礦石巨頭聯盟。

        首先,是要對三大礦山的壟斷行為進行調查。有網民指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力拓這三大礦山公司在鐵礦石海運貿易市場中具有壟斷地位,需要調查了解三家公司在銷售和定價等經營行為上達成了行動一致。一旦有違規(guī)行為,就要對其嚴懲。

        其次,有網民指出,制勝之道應該是撕開條口子,讓三大鐵礦石巨頭的價格默契變成價格競爭,比如組織中國鋼企,全部采購一家礦廠的礦石,對外礦價保密(就算高價也要保密)時間長了隨著另外兩家礦廠業(yè)務的下滑,聯盟自然瓦解。

        但也有網友認為,三大鐵礦石巨頭早就明白壟斷才有利潤,早就現在價格同盟了,很難瓦解,現在唯一出路是采取各種方式入股三大礦山,當然這會受到諸多限制,所以一定要看準時機,操作要具有大智慧。

        提高出口鋼鐵產品價格

        署名陳克新的博客文章指出,順勢提高出廠價格,是目前中國鋼鐵企業(yè)化解鐵礦石漲價的最重要對策,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這里包括直接出口鋼鐵產品價格和間接出口鋼鐵產品價格,比如機械產品、家電產品等。全球鋼鐵生產成本的普遍揚升,為中國出口產品漲價提供了很好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世界終端消費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鐵礦石的持續(xù)大幅漲價,一定會逐步傳導到中國出口商品上來。如果因此而加劇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那也是他們自作自受。

        文章指出,有人擔心中國鋼廠不能順利提價。實際上,對于中國鋼鐵企業(yè)及其下游行業(yè)的承受能力不能低估。如據中金公司的一份報告:鋼材價格上漲雖然影響機械行業(yè)的成本,但同時鋼材價格上漲時期又是機械行業(yè)下游需求向好的時期,可以通過適度漲價來轉移原材料增加成本,因此機械行業(yè)能夠無懼鋼價上漲的影響。

        此外,還有網友建議,對焦煤出口征重稅。再從國外大量進口焦煤,將煤價推高到足可以左右鋼價的水平,這樣可以提高我國出口鋼材的價格優(yōu)勢。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