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年之中國制造:從以價取勝到以質取勝——中新網

久久精品电影还看视频,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sub id="o4zjo"><menu id="o4zjo"><samp id="o4zjo"></samp></menu></sub>
      <address id="o4zjo"></address>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新中國六十年之中國制造:從以價取勝到以質取勝
      2009年08月25日 0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2008年11月25日,中國國際激光、光電子及光顯示產品展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展覽中心開幕。圖為廣州颯特電力紅外技術有限公司在展會上打出“中國制造”招牌,吸引國內外客戶洽談生意。 中新社發(fā) 鄒憲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四日電 題:中國制造:從以價取勝到以質取勝

        中新社記者 劉長忠

        三十年前,在中國第二次“質量月”廣播電視大會上,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康世恩發(fā)出了一個關于質量的莊重宣言:基本建設要認真貫徹“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努力做到各項工程達到設計要求和質量標準。

        三十年后,“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聲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再次響起。二00九年三月五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所有工程建設都要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

        一句標志性的語言、兩個精彩的歷史瞬間,勾勒的是中國人對于質量的追求、對質量的重視和對質量提升的渴望。

        二00九年“兩會”之后,“質量和安全年”活動開展在中國迅速拉開帷幕。在“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方針的指引下,中國質檢系統(tǒng)以質量提升為目標,讓質量的力量引領著“中國制造”不斷邁向“中國質造”。

        為廣泛發(fā)動、指導各工業(yè)企業(yè)積極開展活動,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聯(lián)合工信部下發(fā)了《關于做好“質量和安全年”活動有關工作的通知》,敦促廣大企業(yè)落實產品質量的第一責任,建立健全內部產品質量管理制度,不斷加強質量管理,提升產品質量。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還與國資委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中央企業(yè)深入開展“質量和安全年”活動進一步加強質量工作的通知》,在加強質量管理、提升質量水平、推進名牌戰(zhàn)略、實施技術標準戰(zhàn)略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實現(xiàn)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和要求。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還聯(lián)合國資委從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信等九個行業(yè)中,確定二十五家有代表性的央企重點聯(lián)系,進行指導。

        據(jù)統(tǒng)計,截至今年五月底,中國有十八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建立了省級質量獎勵制度。截至六月底,中國有一千八百九十八個市(縣、區(qū))開展了質量興市活動,比去年底增加二百八十三個市(縣、區(qū)),超過中國縣級行政區(qū)域建制的百分之六十六。

        質量興國深入人心,行業(yè)協(xié)會也積極推動全社會的質量提升。中國石化協(xié)會組織專題調研,摸清了國外同行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現(xiàn)狀與趨勢;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組織行業(yè)內有關企業(yè)同國際先進企業(yè)進行產品質量對標管理。

        “質量和安全年”活動開展以來,落實企業(yè)的主體責任、提升企業(yè)的質量競爭力成為了各地的一大主題。在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公司、第一重型機械集團、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質量提升計劃”規(guī)劃被納入“十二五規(guī)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有近三十五萬家企業(yè)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質量和安全年”活動。

        “中國制造”發(fā)展方向受到各方關注,以中國“低成本”為基礎,吸收日本制造的“精細化”、吸收德國制造的“專業(yè)化”,吸收美國制造的“標準化”,韓國制造的“時尚化”,被認為是“中國制造”的最好前進方向。

        中國經濟專家建議,中國出口企業(yè)應盡快變“以價取勝”為“以質取勝”,而正在進行的質量提升工程,無疑為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完

      【編輯:盧巖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