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變選修 課時學分普遍萎縮】
今年30多歲的文學女博士雨輝自從來到北京某理工類高校擔任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后一直很失落。3年來,她見證了本!按髮W語文”由必修課轉為選修課后發(fā)生變化的全過程。
“去年以前‘大學語文’還是必修課,最多的時候,我上過207個人的大課,去年9月份,‘大學語文’突然變成選修課,老師去上課,發(fā)現(xiàn)班里只有兩個學生!我?guī)У恼n算是最不錯的了,但也不過13名學生!”
北大中文系留校任教的文學博士江輝用“普遍萎縮”這個詞來形容目前“大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在北大,只有兩個系———生命科學系和化學系把“大學語文”作為必修課來要求,大多數(shù)院系只把“大學語文”列為選修課。整個課時減少了一半,由4個學分減少到了兩個學分。他說,曾經(jīng)教過一個只有9名學生的班,原因是學生如果來選修“大學語文”就與其他專業(yè)課沖突了,所以只好放棄。
據(jù)了解,“大學語文(理工科)”全國統(tǒng)編教材最初按國家規(guī)定有108個課時,后來縮短到36個課時。到2003年以后,“大學語文”已經(jīng)成為一門理工科學生的選修課。在雨輝工作的這所理工大學,去年改為選修課后,“大學語文”課就變?yōu)橹挥?0個學時、1個學分了。
“大學語文”改為選修課后,學生們更喜歡上人文學院開設的其他相關課程———如文學欣賞、詩詞閱讀賞析,要么就是一些實用性強的課程,如應用文寫作、基礎寫作等,學生們被大量分流到這樣的課程中,造成了藝術類課程和其他專業(yè)課與“大學語文”爭課的局面。
“有一次我開古典詩詞課時,就在上課教室的對面、只有一個走廊之隔的另一間教室里,正在上‘人際交流課’,學生人滿為患,不得不分成兩個教室,連走廊上都是人?稍谖业恼n堂上卻只有寥寥的10來個人,形成了鮮明對比。講臺下的學生這樣分析,‘人際關系’的學分好拿,上課很輕松,還能解決實際問題,但語文課就顯得脫離實際,還特別累!
在雨輝看來,理工院校的學生語文素質的缺乏是最讓人頭疼的。有一次上課提問:“什么是好的詩歌作品?”學生的回答竟然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下的回答模式。學生還帶有中學語文的慣性思維模式,甚至“大學語文”就被人稱為“高四語文”。
于是,每年考試時總會出現(xiàn)許多讓雨輝感到不可思議的事:學生不理解語文教育的內涵是理解基礎上的素質提高,如果沒有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僅有點上的知識是不夠的,但很多學生還是會要求老師考前劃定考試范圍。但即使如此,考試結果還是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不及格。比如考《逍遙游》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作,學生連“道家”這樣簡單的知識積累都沒有,讓很多類似這樣的送分題丟分。
【“大學語文”教師在邊緣化適合的教材少之又少】
一位教師這樣抱怨:教“大學語文”不僅在科研上不受重視,就連申報“精品課程”,也無法同專業(yè)課享受“同等待遇”。在一些理工科院校,語文教師很難找到教學與科研的結合點,總體上處于邊緣化的位置。
雨輝所在的學校,“大學語文”的任課教師包括她本人就只有兩名!拔覀儗W校算不錯啦,至少還配備了專職的‘大學語文’教師,有的學校干脆已經(jīng)取消了‘大學語文’,要么就是別的老師兼職授課!庇贻x說。
江輝也坦承,自己留校3年教“大學語文”,是趕上了就上,趕不上就不上。這學期還教授“大學語文”,但下一個學期就可能不再上該課。
“大學語文”成為選修課后,老師的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文學賞析、詩詞閱讀這樣的課程都需要費時費心地做大量課前準備,才能把一堂課上得生動傳神;而且由于選修對老師的課時量要求與必修課不一致,比如雨輝所在的學校,學校要求每學年必須完成256個學時,老師要用選修課時來沖抵工作量,每學期都上得非常累。
雨輝不止一次考慮過再引進一些中文博士來講授“大學語文”,但工作量卻沒法算。每年256學時的硬指標,現(xiàn)有的老師疲于奔命都完成不了,新來的老師怎么保證飯碗?所以,盡管有很好的想法,盡管理工科院校更需要“大學語文”課,“大學語文”課也更需要多元化,但就是不敢再進新老師了。
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雨輝不得不放棄自己一直進行的學術研究,因為實在沒時間,F(xiàn)在她每年要帶3門課,一門課是192學時,要上滿這些學時才能去搞研究。但教學既花時間又特別累,只好占用搞研究的時間。雨輝也知道,自己要獲得社會的承認只能靠學術上的地位,而不是“大學語文”老師的稱號。她很無奈地說,每次出去開會,說自己是“大學語文”老師從來都不會引起重視。她告訴記者,現(xiàn)在還是想上好每一節(jié)課,因為她不忍心讓學生失望。
雨輝說,盡管現(xiàn)在“大學語文”教材種類不少,但適合學生的還是很難找。所以除了一本基礎教材之外,更多的是老師自己編寫教材。
另外,現(xiàn)有教材中還是存在重復性的問題,很多篇目都是學生在中學學過的。雖然這些經(jīng)典文章隨著年齡閱歷的增加重新閱讀會有不同的收獲,但整體面貌還是不受學生歡迎,容易使人產(chǎn)生厭煩的心理。此外,“大學語文”教材的篇目選擇也不成體系。
【學生論文往往詞不達意是在中學被應試教育壞了胃口】
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大學語文”目前在高校教學中處在邊緣狀態(tài),極不平衡。近年來,受功利思想的影響,社會上實用主義觀念大為流行,無論做什么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并以此來衡量、判斷事物的價值,有些人對“大學語文”課的價值產(chǎn)生了懷疑,有一些高校院系要壓縮、停開課程,首當其沖的往往就是“大學語文”。許多高校特別重視外語、計算機技術的教育,但本國語文教育卻可有可無。這是極不正常的現(xiàn)象。
事實上,雨輝曾經(jīng)在本校做過一次“大學語文”課程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的學生認為應取消“大學語文”,有8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上這門課。
在雨輝看來,大學生語文素質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依然很嚴重:有的學生交上來的論文詞不達意,錯字連篇,觀點表述不清;而有的學生卻在大學期間就出版了自己的小說。
她認為,那些文字功底不好、閱讀能力不高的學生,都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產(chǎn)生了恐懼語文的心態(tài),所以她上課時就盡可能地選擇有欣賞性的篇目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感動自己”的基礎上學會如何讀書和如何鑒別好的文章,從而培養(yǎng)自己對美的欣賞能力,提高修養(yǎng)。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說,現(xiàn)在把中學語文教育沒解決的問題都放到大學里面來解決,確實有問題。畢竟只有一門課,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在一個學期通過一門課就能解決得了的。最根本和首要的問題是要把學生在中學被應試教育敗壞了的胃口重新調試過來,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興趣,能夠自己找書來看,這就達到“大學語文”的教育目的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劉芳】